小电流接地故障信息转瞬即逝,由于难以精确感应,从而限制了配电网的故障自愈。以这项国际性技术难题为研究焦点,“基于暂态信息与分布式智能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自去年一月在厦门取得突破以后,厦门供电公司将其不断升级和实用化推广。截至2月12日,该技术已应用于厦门4个重要变电站,有效提升配电网故障自愈能力,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
近期,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该项目成果授予“201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誉。一年前,由厦门供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该技术将故障隔离与复电时间由上百分钟缩至秒级,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时,虽然打通了配电网故障自愈关键环节,在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信息采集和配电网电流速动保护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但是要想在精度上进一步提高,基于暂态信息的选线装置和FTU(馈线自动化测控终端)装置的取样一致性还需要继续改善。”厦门供电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李伟新说,厦门供电公司等单位通过反复研究及测试验证,通过采用自适应时间窗口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先后于2013年6月和9月对该系统进行升级,使数据采样的一致性和精度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和电网智能化的实用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将配网故障定位范围从“馈线”缩小到“故障区段”,同时将故障定位、隔离时间从两小时以上缩短至1分钟以内。
笔者看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载体是一台置于变电站内的落地式“小电流接地故障显现和定位装置”和一些安装在线路接地装置上的“小电流接地故障现场控制终端”。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终端”会灵敏地采集故障接地暂态信息,远传至室内故障显现和定位装置的电脑屏,进行精确定位、实时报警,并启动快速隔离和自动复电动作,实现了配电网的故障自愈。
截至发稿日,厦门公司在厦门4个变电站投运60多套“小电流接地故障显现和定位系统”,故障定位准确率在95%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