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借好力 扬帆正当时
——福建省福能新能源公司发展历程回眸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新能源项目开发利用迎来政策春风。福建省风力资源得天独厚,风电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福能集团把握机遇,顺势而为,2008年1月福建省福能新能源公司应运而生,从事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福能新能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公司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9.5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达42亿元,投产总装机容量44.5万kw;已取得开发特许权和在建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2.5万kw ;同时开展装机容量100万kw的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截止2014年,已累计上网电量34.5亿kw·h,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在省内风电企业率先建成投运区域集控中心、率先通过风电场竣工验收、率先取得风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证书,成为省内风电企业的排头兵。先后获得2010年全省“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度福建省“电力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莆田后海风电场获得福建省2011年度重点建设项目优胜奖、2008-2011年度和2012-2014年度莆田市“创建诚信企先进单位”、2013年度“莆田市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领导班子连续5年荣获福能集团“四好班子”称号。
艰苦创业谋发展 开拓进取扬风帆
万事开头难,对于风电建设尤其如此。由于福建省风电项目建设地形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气象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条件艰苦。在这样的地方进行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要有披荆斩棘的魄力和超乎寻常的勇气。福能新能源公司成立之初全部员工才9个人,公司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创业。面对困难,沈龙山总经理和新能源公司领导班子不退缩、不推托,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领风电公司干部职工开始了在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开疆拓土的创业历程。
为了勘察具有开发价值的风电资源,新能源公司前期人员走遍了福建沿海的60多座测风塔,崇山峻岭间、海边滩涂上都留下了他们坚实而匆忙的足迹。通过充分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们对福建全省的风力资源分布情况如数家珍,为风电场的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数据,同时也为福建省风电项目远景规划和开发建设绘制了宏伟的蓝图,跟初期规划相比,新增了2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资源。
2008年,风机设备市场环境还处于卖方市场,公司风电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没有项目开发建设经验,这些困难都难不倒勤勉务实、敢为人先的新能源人,他们白天扎根现场,排解施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全程参与工程每一道工序施工,晚上召开各项专题研讨会,对线路走向设计进行优化,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白加黑,五加二”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在风雨锤炼中,福能新能源这只队伍快速成长,各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自领域都能成为行家里手,独当一面,在人员精简的条件下,推动公司迅猛发展。
精益管理出高效 科学经营创一流
新能源公司深入开展 “项目建设攻坚年”、“后勤服务保障年”、“企业文化建设年”三大活动,着重提升“获取有效资源能力、项目建设攻坚能力、保持设备高可利用率能力、高度信息化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五个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储备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创效益”三大中心工作任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新能源公司严把“进度、投资、质量、安全”这四大关口,加强项目筹建处建设工作,完善人员配置,实施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对项目筹建处管理人员实施月度工程管理绩效考核,全面落实重点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在风电场的运营管理中,保持风机高可利用率是公司的核心工作。公司具有超前的工作思路,在公司成立第二年就创建了“维检中心”,把风机检修工作作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如今正酝酿创建“维检公司”,向专业化挺进。公司以提高风机设备可利用率增加发电量为核心,完善风电场指标考核体系为基础,每月考核兑现奖罚为手段,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入开展“长周期安全运行”和“厂容厂貌”两个劳动竞赛,加强设备维检管理,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和机组安全稳定水平。资源储备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公司以抢占风场资源为工作核心,以“主动超前、有理必争、加快推进”为工作原则,调整项目前期开发工作策略,加大公关力度,以开发沿海陆上风电场为主、开发内陆山区及离散式风电场为辅、开发省外资源为补充,同时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拓展光伏发电、潮汐能等新能源领域,2015年云南保山管粮山首期3万kw光伏项目取得工程备案并将开工建设,改变公司目前单一的风能资源开发格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草长莺飞风车转 生态和谐美如画
莆田东峤风电场位于莆田盐场之中,盐场、风电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却在风机的映衬下“身”在一处,合二为一。穿行盐场,只见“风车”基座大多安在各晒盐池的四周边角上,错落有致。 盐场、风电场融为一体,既减轻了风电场建设用地的压力,又将盐田资源保护了下来,在既有的空间上,实现了经济价值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行走在东峤风电场,不时可见白鹭翩飞,在草丛中觅食嬉戏。
湛蓝的海水,映衬着阳光,新能源公司后海风电场一排排“风车”,早已成为后海垦区如画美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张志南常务副省长在后海风电场调研时指出,后海风电场利用养殖池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将海产养殖与风力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极大限度的发挥了海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希望新能源公司能够在不破坏原有养殖池的基础上,配合景观效应,积极开展后续工程,把后海风电场打造成海洋经济融合示范点。
风机作伴景相宜,生态和谐美如画。新能源公司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投建陆上一个风电项目,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上的配套投资花费都在500万元左右。在开发时就要搞好环境保护,这是新能源公司全体员工的共识。在施工修路时,他们先清理表面的草皮放在填方处,这样草就长得又好又快。虽然每台风机都要在地下4米浇筑直径达24米的承台,但承台上面盖上1米多厚的土层后,还可以搞绿化。由于边建设边恢复,通过撒草籽、种草皮、栽苗木,一般3年内可以完成植被恢复。公司积极发动广大职工义务参与到绿化环境中,推进风电场风机道路及机位绿色通道建设,累计种植35000余株相思树、矮尾松等苗木,播散草籽1000公斤,绿化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在石城、石井、东峤、大蚶山等风电场海岸线形成了防风护林的绿色屏障,为福建省的绿色和谐风电场作出了榜样示范。
展望未来添活力 豪情万丈冲云霄
好风借好力,扬帆正当时。随着福建自贸区的成立以及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颁布实施,新能源项目建设开发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福能新能源公司将抓住新能源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到2015年末,投产装机规模达到65万千瓦,并网容量、发电量占全省4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成为具有陆上风电160万千瓦、海上风电100万千瓦、光伏发电40万千瓦装机容量、企业管理规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员工安居乐业的大型新能源开发企业,实现在装机容量、运营水平、科技创新、盈利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名列省内风电企业前茅,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内风电排头兵,为开发清洁能源、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